喝好喝滿 — 夏日酒精選品建議

前幾天在下北澤閒晃,經過一間乍看像蔓籐圍繞乍看廢墟的小花園,仔細一瞧發現裡面坐滿了白人面孔。即便東京和台北一樣邁入秋天,白日太陽還是曬得人發昏,人們個個都往室內躲,只有這些人不知死活坐在室外,和百無聊賴的風扇嘎嘰嘎嘰地擺著頭。

我懂,我完全懂。住過歐洲方知夏天是如此易逝,在亞洲黝黑的膚色每每被認為是太陽下勞動的痕跡,但隔著大陸卻完全不如此,陽光曬過的顏色與其說是健康更不如說是度假的象徵,唯有假期長的人能夠享受著不用在辦公室慘澹日光燈下賣命的苦日子,整個夏天,沒有出城度假的倫敦人或坐或臥地躺在公園和運河畔,或是在餐廳和酒吧的室外邊小酌邊閒聊,尤其是到了夜晚,無冷氣的室內悶熱不堪,室外的和煦的風讓人好不愜意。

如今台灣也逐漸邁入秋天,晚上也漸漸不若既往悶蒸難受,來介紹幾款在歐洲常喝的酒,整個九月在我眼裡都是烤肉的月份,除了常見的啤酒外,自己調杯酒配著肉香四溢,也未嘗不是樂事。


#01. Pimms

「妳知道Pimm’s是夏天的酒吧?」某年十二月在酒吧裡點完後,酒保咂嘴了一聲,然後這樣對我說。

我知道,但就是想喝嘛。

Pimm’s 大概是最能代表英格蘭夏季的酒,和琴酒一樣以杜松子作為基底,配上不為人知的秘方,是一種帶香料氣味的利口酒,平常混著檸檬水或是薑汁汽水,高級點配著香檳,並隨著各家酒保喜好不同附上蘋果、柳橙、莓果、小黃瓜或是莓果。由於酒精味道不明顯,被我們戲稱為妹仔酒,時為任何不擅長喝酒的人也能輕易入口的酒。幾乎每間Local bar都會提供Pimms,對我更是酒過三輪的救星,當已經喝不下任何酒但又免不得繼續喝時便會點上一杯,偷點時間喘息,為下一輪激戰做準備。

雖然是英國國民酒,但在台灣不常見,酒吧裡偶有出現但多躲在角落,建議大家向熟悉的酒商詢問是否有進口。這點讓我每每扼腕,畢竟有些日子起床便需要酒精,可是又不想讓覺得自己太酒鬼時,Pimms絕對是能欺騙自己只是喝點小飲料的好玩意。

至於到了很久之後,我才知曉原來Pimms冬季版便是改成加熱蘋果汁便是後話了,但留點期間限定酒給夏天又何妨。


#02. 鐵觀音琴通寧

出乎意料,琴酒其實是荷蘭人發明的,如今卻已經被英國酒徒霸佔成為國民酒。甫到英國時酒吧裡除了1 品脫接 1 品脫的生啤外,琴通寧是最多人手一杯的飲品。琴通寧的緣起早以傳得爛,通寧水始於大英帝國橫行時期,英國在印度用金雞納樹皮裡提煉而出的生物鹼為原料調製的藥劑,作為瘧疾治療之用。殊不知英國士兵因味道難以下嚥而混著琴酒喝,卻發現滋味絕佳,意外成為一種暢銷飲品。如今琴通寧雖然普及大眾,但有些時候宣稱自己在酒吧只喝琴通寧並且堅持要玻璃瓶裝的Fever Tree Tonic Water而非酒吧整桶的通寧水這點被視為中產階級的象徵。(我的英國朋友老愛拿自己名校畢業並在倫敦市政府擔任要職的哥哥開玩笑,「他晚餐時總是脫掉領帶,並說『請給我指那款琴通寧,謝謝。』」)

在英國,常見的琴酒分別為London Dry Gin 和 Plymouth Gin,其中又以第一款做為大宗。London Dry Gin味道較為澀,相較之下則Plymouth Gin則偏甜,然而有趣的是都掛上地名,London Dry Gin反而不一定非得在倫敦生產,而Plymouth Gin則嚴格規定非要當地產才能掛酒牌。琴酒也在大英帝國擴張的過程中遍佈各殖民地,例如烏干達,他們當地特有的酒Waragi便是指當地自釀的琴酒,雖然同樣使用杜松子做原料,偶有加入木薯、香蕉、小米或甘蔗的延伸產品。Waragi的酒精風味較一般熟悉的琴酒又更強烈一點,尤其是當地常見的包裝是放在塑膠袋裡,光是用看得頭都昏。

不過既然是台灣人,總也得想些屬於自己的琴通寧變體。熟稔的酒保教我製作茶酒的秘訣,便是500ml的琴酒配5ml的茶葉(鐵觀音或烏龍茶皆可),在鍋中煮到沸騰後放涼後,過濾茶葉即可裝瓶利用。然而我命主金牛生性凍霜,倒來倒去酒灑了我可不心疼死,懶人的做法是將茶葉直接塞進琴酒瓶內,放在冰箱裡三四天就可以拿出來喝。前陣子看好友將自釀熟透的黃梅糖漿混著我送的鐵觀音琴酒,配上通寧水就解救了整個夏天。

琴酒還有個使用的好方法,便是將水果洗好剝皮,放進盒中後將酒倒個滿,冰進冷凍庫三四小時後便能吃。此食用方式來自於曾在twitter紅極一時的西瓜伏特加,做法簡單暴力,西瓜戳一個洞後整瓶伏特加插入, 等到伏特加全數被西瓜吸收後,再剖開來吃,然而我們的冰箱夠大,裡面早就塞滿了啤酒哪來空間放西瓜?這時,前面所說的吃法便是方便省空間又吃起來優雅可人。

我不愛伏特加的酒精味,因此總使用琴酒和龍舌蘭。此外,選擇水果時當選甜度高、多汁且自體風味強烈的水果,諸如葡萄、荔枝、西瓜、莓果,才能充分和酒的香氣融合,而非被喧賓奪主,該當知道我們以水果建島,怎麼能讓酒精在這回合佔了上風。不擅飲酒的朋友也可以將製作好酒水果當作冰塊加入茶使用,當溫度漸漸上升時,水果與酒逐漸揉雜入飲料中,人不求醉人自醉。


#03. Vodka-mate

前方提到伏特加的酒精味總讓妹仔如我退避三分,但柏林人發明了個聰明的喝法,他們將伏特加混進瑪黛茶(Mate),叫它Vodka-mate。瑪黛茶源於南美洲,是當地傳統飲品,將巴拉圭冬青乾燥搗碎浸泡至熱水中提取後,滿溢咖啡因的茶便熱騰騰的出爐了。Vodka-mate的前身是Club-Mate(瑪黛茶為基底製作的碳酸飲料),也沒那麼令人意外的發源自德國,德國人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對人家傳統飲品動腦筋,此飲品也不負眾望成為酒吧裡大家的好夥伴(Mate是英文厘語中夥伴,多用於男性互稱並彰顯其情誼),爾後又產生了混伏特加的變體,柏林的深夜的電子派對上人手一瓶,兼顧買醉與提神需求,充分彰顯了德國人的實用精神。

雖然台啤真得好喝,(前幾天甫知老台啤曾因島上稻米盛產過量而將米做為釀造時提味秘方,難怪一罐抵一碗飯),但偶爾換換口味,也未嘗不是享受剩下的夏日一種方式。

本文曾刊載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天熱的時候除了台啤,試試看這三款英國和歐洲的「國民調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