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倫敦治安,雖然不像Bodyguard中的恐攻齊發,也不像Luther中的愉快犯亂竄,但作為一個容納88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且海納百川廣招四方(好啦,至少脫歐前。)無論文化、階級、種族衝突都難免,跟台灣小國好民的治安狀態完全不能比。
留學生或許較少遇見,但長居倫敦的人,必曾耳聞或目睹過持刀犯罪案。持刀作案的理由以攻擊為大宗,搶劫緊追在後。住在好區的朋友前幾天才發文抱怨家裡附近地上多了一大灘血;也曾聽說朋友深夜回家時在路上遭搶,全身財物洗劫一空外,搶匪連她手上的餅乾都不放過。
驚人的是,去年持刀犯罪的人中,有5分之1是未滿18歲的青少年,這也是8年來最高的數字。關於青少年持刀傷人的原因在英國一向爭論不休,政府報告將問題歸咎給藥物與社群軟體。然而,此類案件從2015就持續發酵,至今無解。部分青少年支援團體如Ben Kinsella Trust認為青少年犯罪的問題是貧窮。他們群聚於街角、快餐店聚集,無所事事,因網路上的糾紛一言不合就開打。過去,暴力的發生僅限於口耳相傳,然而社交網路的興起使得紛爭被數十倍轉發,星火燎原下引起更大的戰爭——區域糾紛(postcode wars)。
區域糾紛和青少年幫派息息相關,無論市郊的Walthamstow,還是北倫敦Tottenham,好區壞區皆被毒販與幫派劃地為王,他們為了生意、為了面子在地盤間起衝突,使得部分倫敦青少年不敢越出自己的區域一步。此外,幫派領袖在社交軟體上炫耀其奢華的生活來招募新的成員,烈酒、玩伴、藥物,青少年受吸引進入幫派後,被年長的幫派成員指使從事犯罪。這也是為何青少年刺傷事件中,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年紀都小的驚人,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是食物鏈底層的犧牲者。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使青少年持刀犯罪的再犯率很低,但案件的數量不斷攀升。
警察預算的縮編也是問題。2009年前英國還設有警哨站供警方巡邏用,然而Theresa May擔任內政大臣時期,因為警察對於少數族裔和黑人似乎有執法不公的傾向與執勤盤查權(stop and search)是否正當的議題發酵,內政部顯著地裁撤了警哨站。許多員警認為如此「鄰居警察」的功能下降,警察不再介入社區,無法有效的排解社區糾紛。
不過就數據上來說,2009到2013持刀犯案數字其實是逐年降低的,這個推論恐怕不夠完整。但是警察人數減少,使警察疲於奔命於各式案件倒是毋庸置疑。
為了降低青少年持刀犯罪,英國制定法規要求買刀要看身份證件確認年滿18歲。因應法規,倫敦市的犯罪者也使用硫酸或其他化學藥品作為替代。由於酸類並不會直接致命,但其腐蝕性也會造成身體和心靈永久的損傷,它有時被用來懲罰違規的幫派成員。酸類此種特性也使它成為宣洩仇恨的道具,另外,許多起潑酸案也和白人至上種族主義或戀愛糾紛息息相關。
潑酸的高峰為2017年,當年春天甚至有男子在Dalston 的夜店Mangle E8朝人群丟擲腐蝕性溶劑,造成22個人灼傷。爾後英國修法將潑酸的刑責提高到跟持有刀械一樣,潑酸案才逐漸地減少。在此之前,無論任何年齡的人都能自由購買腐蝕性物質。不幸的是,酸類輕便亦持有的特性仍然讓它在搶劫案中佔有一席之地。倫敦的犯罪者利用結合摩托車與酸類,至今倫敦人仍不時有朝路人潑酸趁機搶包包手機的案件。
講到摩托車,怎麼能忘記倫敦最具地方特色的犯罪案:摩托車/單車搶手機。在倫敦要分辨觀光客最好的方式就是看那人會不會靠著路邊狂拍照、傳訊息或是查google map,如果這麼做,肥羊,肯定肥羊。網路銀行盛行的倫敦,人們早就不仰賴現金交易,因此,一個人全身上下最值錢的莫過於那台手機。BBC 2018的紀錄片“Inside Britain’s Moped Crime Gangs”便記錄著飛車黨如何瞄準獵物,尤其是戴著耳機等待過馬路、以為自己將手機拿很穩的人。他們輕巧地掠過人們身邊,手落手起,行人尚未意會過來時,手機便消失無蹤,朝著黑市永遠不回頭。
比起持刀和潑酸,搶劫手機才是倫敦人心目中最日常而惱人的犯罪。由於曾發生警方追捕搶手機犯人時,犯人自撞身亡的案件,好長一段時間警方只能眼睜睜看著犯罪揚長而去。然而現在不同了,倫敦警方乾脆地訓練了一支擅長開車的專案小組,他們技巧性地圍捕犯人,將犯人撞下機車而不受傷害。雖然影片看了就治癒,但警方是否執法過度的問題也浮上檯面。
說得似乎嚴重了些,然而倫敦作為一個容納各種人類的大都市也難免。
這座城市雖然不像柯南‧道爾筆下的壞蛋猖獗,日常中的小奸小惡也夠氣人。倫敦市政府目前仿效蘇格蘭,將暴力事件定調為疾病,培養了一群前幫派份子,希望能借重他們的經驗深入各社群,從源頭解決問題,在青少年尚未成為犯罪預備軍時拉回正軌。許多人批評政府預算不夠,此外倫敦作為一個大都會也不若蘇格蘭問題單純,話又說回來,以一個大城市來講,倫敦治安其實算不差了,只要平時提高警覺,別單獨走夜路、看到狀況不對閃遠點了,遇上犯罪的機率其實比因種族歧視被人在路上喊「滾回去」還要低些。
本文曾刊載載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電影沒演的黑暗倫敦:持刀傷人、硫酸、電單車搶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