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要說的話乍聽之下有點種族歧視,但妳知道英國人怎麼辨別這家移民餐廳好不好吃嗎?看裡面有色人種的比例是不是佔70%。」

我們站在南倫敦最好吃的麻辣香鍋店外,店深處隱隱約約傳來國語金曲的樂聲和大合唱,「愛、像、龍捲風……」,我有點懵,要不是旁邊暗金色短髮綠棕色眼瞳的倫敦人C在我旁邊吱吱咋咋地隔著玻璃對別人桌上的菜品頭論足,我還真當自己不是站在Crystal China味緣外,而是回到台灣。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英國人口口聲聲宣稱自己能吃辣十之八九是謊言,他們只是吃了幾口泛亞洲菜中的韓式炸雞就誤以為自己懂辣。無知,我們總愛帶著他們往真正亞洲小館鑽,尤其是乾鍋或麻辣燙店,看他們與成碗的辣椒大眼瞪小眼,狂灌開水並隔天傳來落落長訊息抱怨在廁所住了整晚,才真正完成了吃辣的成年禮。但C可不是這種人,他天賦絕倫地愛著辣並且可以面不改色地在碗裡撒下墨西哥魔鬼椒粉。我們南征北討了倫敦四方辣勁十足的移民菜餐廳,同時也為了我的胃著想吃了點不辣的。這篇文章想聊聊倫敦人眼中的倫敦餐廳,到底何謂「正統」倫敦料理?而在倫敦這個與新竹並列號稱美食沙漠的城市,人們該怎麼活下去?

到底什麼是英國料理?C皺著眉想想,掐指一數列出PUB Food、英式早餐和Sunday Roast為參考,再細一點,東倫敦在還以派與薯泥、鰻魚凍這兩種在地食物自豪。英國人愛吃派已被講到爛我們姑且隱去不談,而這裡的鰻魚凍可絕非熬煮鎮日俄式鰻魚凍(Zalivnoe)。我在塔林吃到斯拉夫人做Zalivnoe,細膩動人,通常海鮮冷食都不免有種腥味,可是塔林的那道菜卻清爽,彈力十足的鰻魚膠質在嘴中顫動,滋味絕佳,配著啤酒冰涼解暑。東倫敦的Jellied Eel卻非如此,淡而無趣非得加醋不可,聞起來也有點臭,實在不可取。早年中國書中曾提及英國人愛吃蛇,無非就是這些曾在泰晤士河巡遊的鰻魚了。

說到東倫敦,無非得談談印度菜,東倫敦作為印度與孟加拉移民大區,經過紅磚巷時每雙手都向你招呼著來吃吃看,每家餐廳都掛著Tripadvisor年度評選第一,跟台北的牛肉麵店差不多個樣。東倫敦最具盛名的餐廳莫過改良印度菜 Dishoom,連開數家分店都紅得發紫,倫敦人排隊排得老長,我嫌他們羊肉烤得乾澀,每次去都只顧著點黑豆泥配炸秋葵。可是要吃印度菜,我還是會忍不住想往the Cinnamon Club走。座落在國會旁的the Cinnamon Club原址為圖書館,內裝仍保留其原始建築特色。菜色風味層層疊加,每口咬下香料都在嘴裡迸出新滋味,完全顛覆我腦中對於印度菜粗獷的既定印象。如果說Dishoom是孟買殖民風情的hipster場所,這間就是融合印度菜如何華麗轉身成英國fine dining的代表。

另外讓我迷戀的移民餐廳還有Berber & Q – Shawarma Bar,位於雅痞市集Exmouth Market內,往來無俗人,隔壁桌的法國太太忙著擦嘴和推薦我們務必一試烤花椰菜,好吃死了,烤得微焦的花椰菜淋上酸奶醬、芫荽、堅果和無花果子;還有鷹嘴豆泥hummus,我生平沒看過如此浮誇的款式,平常的hummus雖然一團慘米色但還是好吃不已,Berber & Q – Shawarma Bar非要連視覺都征服你,五種不同香料在其中,吃時才自己混合,無論是眼睛和嘴都飽餐一頓的好。可惜這家店也偏貴,如果想吃道地又便宜的中東菜,我建議往Edgware Road走,整條街阿拉伯文招牌,一到了晚上就水煙與肉香瀰漫,活脫是個人間天堂。
至於烤肉,英國人常愛誇耀Sunday Roast,此英國獨有的風俗為早年宗教興盛的遺緒,週日人們做完禮拜後回家,與家人盡情享用鹹香的約克夏布丁、烤馬鈴薯、抱子甘藍、紅蘿蔔、防風根、豌豆等蔬菜隨意,通通浸泡在肉汁中,與烤雞鴨牛羊其一的主菜一起端上桌。無論英格蘭或愛爾蘭人,都一本正經地與我說著這食物對於家庭建構的重要性,但我想到烤肉只能心繫土耳其烤肉。
Sunday Roast的確是英式食物中的極品,可惜土耳其烤肉是世界的。大塊大塊的羊肉與雞肉串在鋼架上烤個盡興,端上來時無論是付著Pide餅或是薑黃飯都無所謂,反正這份量大到我從沒吃完過。總是一口充滿香料的肉配著烤蕃茄、茄子與椒類,吃不下了再喝點鹹優格或土耳其紅茶消化,然而土耳其人對於份量的算法總是跟人不一樣,說好的兩人份其實六個人吃都嫌多,我們不能相信土耳其人,不能。便宜又美味的土耳其菜到處開,北倫敦的Green Lanes雖然遠得要命,但常常一條街的土耳其餐館讓人目不暇給,隨便挑一家吧,你都不會失望的。
你說我和C談了半天沒說到「正統」倫敦菜,這問題我也問過他,C一臉斜睨地說台灣人真是大驚小怪,這些移民千里迢迢來英國,在這深耕多年開花結果,怎麼能因血統就說這些移民菜不是拓張並完整了倫敦菜的面貌?
如果這麼想吃倫敦菜,我們就往交通繁忙的地方去吧。如同台南人每天喝牛肉湯當早餐是都市傳言,除了勞動階級以外的英國人也不會每天都吃英式早餐,而真正貼地氣的英式早餐也不是旅遊書上推薦、精美鋪著白方巾BBC影集還去取景的那種店,在倫敦要吃英式早餐,得去Waterloo或London Bridge附近那種看起來髒兮兮又充滿大叔的店,作為倫敦運輸重要樞紐,卡車司機們總是在那吃飽才上路,或者到高速公路入口,那裡永遠都有大份到讓人飽上三餐的英式早餐。

一頓英式早餐的基本構成是抹了奶油的烤土司、煎的油亮的荷包蛋或炒蛋、肥滋滋的香腸和培根、蕃茄口味地獄來的焗豆、和欺騙自己吃得很健康的烤蕃茄或炒蘑菇,偶爾還會有薯條。該如何吃英式早餐呢,C提供了一個不算正統但頗為流行的吃法,將盤中食物切成小塊串上叉子,順序無所謂但最後一個必是沾滿焗豆湯汁的吐司當底,
「為了穩固結構。」
吐司絕對不能吃完,要留點來清理盤中狼籍的蛋汁、油漬與番茄焗豆,再將吸飽汁液的吐司塞進嘴裡,配上加了一兩滴牛奶的英式早餐茶,備足精力面對新的一天。
本文曾同步刊載於 every little d:想吃正統的英式早餐,往大叔最多的小店裡擠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