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生活了一段時間,養成了從postcode或對方住哪區來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的惡習,即便倫敦市政府有意無意將高級住宅與國宅混雜的都市計畫,分區的刻板印象多多少少還是殘留在日常中。這篇文將簡單介紹倫敦大致分區狀況,以及我詢問過數個土生土長的倫敦人,他們如何怎樣看待各區。基本上因為英國人很難取悅,所以會有許多很莫名其妙的論點出現,大家斟酌相信就好不要太認真。
倫敦人對地域的劃分並不會如此明確,人們對於地區其實是模模糊糊的概念。本篇還是以市政府官方分區為指標,倫敦市大致上可以被分成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區,在這大範圍的四區中,又分成各個小區由不同City Concil管轄。
大部分觀光客熟悉的景點都聚集在City of London 和City of Westminster,City of London就是塔橋周遭,羅馬人在西元前43年入侵倫敦建造城牆、驅趕原有部族,但真正發展起來則是在稍後的Anglo-Saxon時期,倫敦作為貿易港口茁壯,而在中世紀時取代Winchester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城鎮,在這段期間內,倫敦都是圍繞著City of London 和City of Westminster這兩區發展開來,如今的Islington和Hampstead當時都只能算是市交的小村落,因此觀光客沒有打算在倫敦待久的話,可以住在這一區將景點一網打盡。然而這兩區不大,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倫敦人住在這裡機率很低。
西南倫敦:有錢人聚集地

南倫敦永遠是最有趣的地方,雖然都是南倫敦,東邊和西邊氣氛卻是截然不同,Richmond和Kingston那一帶有許多豪華的房子,有次朋友輕描淡寫的說老家走路就到Richmond park(曾為皇家獵鹿場,現為倫敦市管轄的公園,佔地2360英畝,順帶一提大安森林公園是64英畝),常常跟爸媽散步去那看鹿,當時旁邊人都挑了眉,只有我沒意識到這代表他家有錢的要死。
這區的人們在球隊的支持上也傾向選擇豪門Chelsea,我那來自東南倫敦的室友M就曾大翻白眼說長在倫敦又支持Chelsea的都是”Bloody Rich White Boys.”。順便一提,倫敦目前有六支球隊在英超,但其中兩支長年積弱不振,據倫敦朋友的講法是北倫敦人會自動分成熱刺或兵工廠迷,西南倫敦就是車車的天下,而東倫敦的勞工階級則死忠擁護West Ham,其球風也比較硬漢。
東南倫敦:貧窮但性感
Grimme歌手Stormzy在他代表名作”Shut Up”中唱到“I’m so London, I’m so south.”這講得可絕對不是posh posh 的西南倫敦。
倫敦的分區也跟移民大大相關,Peckham是非裔移民區,而當初大不列顛王國從中美洲招募來建設英國的疾風號居民也被安置在Brixton(弔詭的是,Brixton其實是在Lambath,是官方分區的西南倫敦,但大家常常把它歸在不posh的那邊)
在高大上的白人階級分區中,東南倫敦相對之下就是比較貧窮的階級,這邊的人語言也受到東倫敦影響很多人小時候在學校裡都講 Cockney,這是種不太”proper”的英腔,Audrey Hepburn在《窈窕淑女》中就是滿嘴Cockney,近期一點的電影則是Kingsman中Taron Egerton,兩部電影都以操著Cockney腔的勞工階級後裔被紳士改變而提昇社會聲望,從中可知Cockney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形象。

有趣的是東南倫敦人都以自己的地域自豪,提到成長的地方時絕對會特別強調自己是東南而非西南,並且無論喜不喜歡都能對Grimme如數家珍。這邊七八年前治安不太好,不只遇到一個人提起Elenphant & Castle心有餘悸說在那邊差點被搶,但這幾年倫敦擴張快速,治安問題也逐漸被解決,而此區也因為發展較緩,地價較便宜,因此越來越多的club和藝術家逐漸往這邊發展,極有可能替代東倫敦成為下一個party重鎮。
東北倫敦:逐漸被扼殺的次文化

而東北區中,年輕人最愛的Hackney, Islington和Tower Hamlets即是大家常掛在嘴邊的東倫敦,舉凡文青花市Columbia Flower Market、夜生活區Shoreditch、古著巷和獨立唱片品牌巷Brick Lane、或觀光客不熟但其實很有意思的Dalston都是這邊。
早年多為工人階級, Cockney最早也是指這邊居民不正統的英文。如今除了Cockney和塗鴉到處亂噴外,次文化活動也因此大量匯聚於此,可惜近年區域品牌塑造太成功,使得這一區房價飆高到讓大家紛紛出走,極有可能在十年後變得不這麼有趣。我自己目前就住這區,其實醉漢沒有一般人想像中多,而且各種文青小店和好吃便宜的餐廳,是我在倫敦生活首選。
西北倫敦:前龐克重鎮,如今是名人豪宅和社會住宅的對望之地
西北倫敦雖然有Camden town這個敗壞風氣的毒瘤,然而有四個高房價地段還是不容小覷。
先說我其實很愛Camden town,二三十歲左右的倫敦人談起Camden都會用某種我們談起五分埔或士林夜市的口吻,去講小時候多愛只是現在不太去。Camden作為80年代Punk的發源地,許多老牌樂團的倫敦首演都是在這邊,Pulp的Jarvis Cocker還為這邊的某個酒保寫過歌。雖然Camden town現在有觀光化的趨向,還是建議觀光客不要在這邊路上亂買特殊用品,據說品質不佳。
這一區從Regent park一路往上走到Primrose Hill,回過頭就是全倫敦最好的視野(Alexandra Palace和Hampstead Heath 即便不差但就太遠了城景小不拉機)Primrose Hill和Regent park周遭名人無數,說不定僅次於老牌的Kensington和Notting Hill,我之前住Primrose Hill時,走五分鐘就能到Tim Burton和Helena Bonham Carter在倫敦的家,室友甚至直擊Helena Bonham Carter在Tesco購物。這區房價實在太高了,以至於有次我坐Uber Pool回家時,車上的男生大喊” Who lives in this bloody place?”
不過如前所說,倫敦市政府(尤其是Camden Council)致力於在高級地段中塞入國宅或在發展較不好的地方規劃高級住宅,當我住在這區的國宅、看著對面高級的獨棟別墅真的有自己是否走錯棚的異樣感。倫敦國宅的興起大約在二戰後,為了因應百廢待興卻人口飆漲的城市,英國政府在倫敦大舉興建國宅,當時的人們對於是否要住進「人際鎖鏈被斷開、冰冷而醜陋」的大樓充滿疑慮,但便宜的房價與乾淨的自來水與抽水馬桶隨即攏絡窮人的心。好景不常,柴契爾政府執政時,為了財政樽節停止興進國宅並把原本禁止買賣的國宅轉為私有制,使得倫敦房屋進入供不應求的黑暗期,也造成如今所有在倫敦沒有房產的人,如留學生我們幹得要死的局面。
如果想看倫敦國宅可以蓋多美,推薦Alexandra estate,粗野主義的風格,然而當初建築師Neave Brown在規劃時只是Camden Council的一位小職員,他也是唯一一個在生前所有作品都被英國政府指定成歷史遺產的人。
再次提醒,分區其實也不那麼絕對,畢竟像Canary Wharf這類新興住宅環伺的金融區就在東南區,但聽倫敦人彼此攻擊還是十分有趣。對倫敦都市規劃有興趣的人,New London Architecture 常設展便是介紹倫敦歷史發展與未來展望,而Wellcome Collection的展覽回顧集 Living with Buildings 詳細介紹了英國公共住宅與醫院發展的展覽,推薦給大家。
本文曾刊載於 the Nres Lens 關鍵評論網 :倫敦的區域認同:英國天龍人如何從「郵遞區號」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